烟花是门独特的艺术,具有形象性、感染性、社会性、创造性等特性。要欣赏好烟花艺术,首先必须认识它的几个特性。
一是形象性。美的事物和现象总是形象的、具体的,总是凭着欣赏者的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。不论是自然美、社会美,还是艺术美,都有一种可以感知的具体形态。烟花也是如此,要通过由一定的色、声、形、味等物质材料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。近代美学家王国维说过:“一切美皆形式之美也。就美之自身言之,则一切优美皆存于形式之对称、变化和调和。”(王国维《静庵文集•续编》)烟花美的形象性是突出的。最简单的是直线,最美的是曲线,烟花的绽放主要是它利用爆炸产生的动力以及地球的引力,使烟花先直冲而上然后以弧线型下落而形成多彩的图案。而且,烟花的色彩和线条无比丰富,纵横驰骋,变幻莫测,使人们产生视觉差,因而感到美不胜收。
二是感染性。烟花的美不只是具体的、形象的,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。它不是直接诉诸人的理智,而是诉诸人的情感,通过它以情感召人、激动人、愉悦人。它的美,能激发人的感情,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很大的愉悦与满足。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:“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,正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。”(车尔尼雪夫斯基《生活与美学》)烟花美的感染性是烟花本身固有的特点,它既不是单纯表现在内容上,也不是单纯表现在形式上,而是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体现出来的。烟花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爱慕、喜悦的心情,烟花的形象之所以能在人们的脑海里长久萦回,难以消失,主要原因是在于它的感染力,在于它显示了人的力量,从而引起人们的共鸣。烟花犹如一面镜子,能使人们从中看到自己的形象,看到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。当然,烟花之美属于那些真正爱美并懂得什么是美的人和热爱生活、执着于创造生活的人。那些对周围的人、事、物漠然视之,对生气勃勃的生活毫不感兴趣的人,是领略不到烟花之美的。
三是社会性。事物之美是客观存在的,是不以欣赏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。美的客观性就在于它的社会性,即社会对于美的评判标准和公认度。只有大多数人认为美的东西才知真正的美,而不能以“情人眼里出西施”的眼光去衡量。烟花之美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:第一,它来自于社会生活,是社会生活中各种美的聚集和升华。第二,它对于社会生活的依赖,离开了人类的社会生活,烟花之美就失去了意义。正因社会生活不断发展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,人民群众才有能力、有时间去欣赏烟花之美。第三,它有社会功利性。烟花之美是因为人类觉得它有观赏价值,能够带来愉悦,所以才追求它。这种效用并不只是表现在经济实用上,更重要的是表现在精神上。烟花使人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和满足,它能丰富人们的生活,陶冶人们的情操,启发人们的思想,使视野更加开阔,品格更加高尚,灵魂更加纯洁,精神更加振奋。
四是创造性。烟花之美来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,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。由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总是带有一定的创造性,人的本质力量又是积极向上的,因此烟花之美必然同人类的社会进步相联系,是充满生气和创造性的。烟花或者以它在内容上有所创造,或者以它在形式上有所创新,来吸引人们的注目,激发人们的兴趣。几乎每一件烟花作品,都凝聚着艺术家独具的慧眼,表达他对丰富的社会生活的真切体验,传达时代的声音和人民的感情。
以上的几个特性又构成了烟花的群众性,烟花就是美化人们生活的一种群众艺术。古往今来,几乎没有谁把放烟花作为纯粹的个人行为,没有谁关起门来孤芳自赏而不与他人分享,也没有谁愿意在荒郊野岭、人迹罕至的地方独自一人欣赏烟花。无论是豪门喜庆,还是民间庆典,或是乡村社戏,参与观看烟花的人越多越好,人越多越热闹,人越多越气派,人越多越浪漫。
我们在欣赏烟花时,不仅要看烟花的本身,而且要看燃放烟花的场面,将自己融于欢乐的人海之中,与亲人、朋友一起分享它的美丽,那才是最大的快慰。同时,要观赏周围的景色,无论是蓝天、白云、星星、月亮,还是山野、水波、琼楼、灯光,都是烟花绝妙的背景。静静地啼听那震天的轰鸣,静静地期待那耀眼的光闪。当烟花竞相争艳时,又要目光专注,不仅要观其色、辨其形、听其声,而且发挥丰富的想象力,思其意、知其韵、了其情。让感知、印象、联想、情绪都充分地激发出来,咀嚼玩味,反复体会,以形成百感交集、浮想联翩的心境。
我们欣赏烟花艺术,要达到由瞬间臻于永恒的境界,依靠的是“悟性”。这种“悟性”是一种深刻、精细的心理机制。有时候,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,你突然感觉到这一瞬间似乎超越了一切时空、因果,将过去、现在、未来融于一体,不可分辨。这时,你可能会得意忘形而不知自己身在何处、来自何方。对烟花艺术的欣赏,常会有这种体验,这正是“悟性”的结果。这种“悟性”是以个人的知识、经验、人生感悟为基础的,当烟花绽放的那一刹那,能将心灵的闸门打开,所有的心灵之花一齐涌出,互相冲撞、碰击、融和而产生“百感交集”。在这一瞬间,人们似乎悟出了什么,明白了什么,想把它说出来,但又难以言说。这时,人们超越了自我,将自己与对象世界融合为一体,凝成为永恒的存在,而产生一种诗意的温柔、牧歌的韵味,更有一种“心潮逐浪高”后的平静与欣慰。这种感受连语言文字都无法传达,因为语言文字是“公共交通”工具,不可能承载这种具有个人特色的感构之物,即所谓“只可意会不可言传”。中国著名诗歌评论家李元洛(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政协湖南省第六、七届常委,长期从事诗歌理论和艺术的研究)写道:
“烟花虽然绚丽,终究敌不过夜空的城府深沉,如同一个人的生命尽管辉煌耀彩,却敌不过冷眼旁观的无始无终的永恒。先后怒放的烟花,都被夜空一一吸进那硕大无朋的黑幕中去了。当烟云散尽,星星们又吟吟地占领了本来属于它们的天空。许多人由烟花而联想到人世,都往往慨叹烟消火灭后的凄寂,咨嗟瞬间即逝的美景良辰。我想,何必那么低回伤感呢?即使固如金石,也有金销石化之时。长长的本来是时间,短短的本来是人生,从混沌初开,宇宙到现在已有亿亿兆年的历史,如果以它为一年,那么人类数千年文明只不过一年的几秒钟而已。个人的一生呢?个人原是前不见来龙后不见去脉的历史长河中的匆匆过客。不要像一串浸湿了的没有声响的爆竹吧,只要你于自己快意地生活过,就像天空中美好一时而让人愉悦和振奋的烟花,既无愧于自己,也有益于他人,那就更应该不虚此生了。而更有意义的,则是像烟花一样灿烂,却比烟花永恒。……于是,在难忘的快读烟花的夏夜,我想起了英国诗人布洛克的《天真的预言》那首诗:“像烟花一样美丽而令人遐想/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/一朵野花里一个天堂/把无限放在你手掌上/永恒就在一刹那里收藏。”
人生在世,生活本身就是人生的目的,它同时也是人生的手段。人生的最终追求是寻找自由,自由是人心底最深沉的渴望。但是,现实中的自由永远是有限的,人穷其一生也不可能达到自由的最高境界,但我们通过对烟花的观赏却可以让人获得一种心境的自由,使人追求“自由”的愿望得到某种“替代性的补偿”,获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。我们知道,大空虽然广阔而对于人却是封闭的、抑制的、拒绝的,人们对它充满了向往与探索的心情,人渴望像鸟一样在天空自由地飞翔,而实际上难以做到,人们只能给想象装上翅膀。于是,这烟花成了人们想象的对象,成为人们追求自由的一个象征。人生到了耄耋之年,面对孤独,还清清楚楚地记得少年甚至童年时燃放烟花爆竹的情景,如烟往事便历历在目,如同夜空中的烟花闪闪而逝。这种“想当初”的情感经过岁月沉淀,就如同“万古长空,一朝风月”的美境永照人生。烟花的绽放引发的遐思,引导人由瞬间进入永恒,由有限融入无限,引导人生达到至乐、至美的境界。
摘自 徐强国 《浏阳花炮发展报告》